查看原文
其他

专栏文章推介 | “一起向未来”:人类命运共体视域下冬奥口号倡议的意义嬗变、价值追溯与国际诠释

本文引用格式

钟新,金圣钧,林芊语.“一起向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冬奥口号倡议的意义嬗变、价值追溯与国际诠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2):12-19.

“一起向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

冬奥口号倡议的

意义嬗变、价值追溯与国际诠释

(钟新)

作者

钟新,金圣钧,林芊语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

“冬奥口号”是举办城市根据国际环境、国内现状以及自身本土化理解对奥林匹克精神和冬奥会理念的设计、表达与传播,其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体育动员机制,具有体育公共外交的“倡议”功能。该文聚焦历届冬奥会的口号,通过对冬奥口号倡导机制的多维剖析,发现历届冬奥口号的倡导主题呈现出从“齐聚同一时空”到以“火焰”与“激情”为中心的诠释;通过对历届冬奥口号相关的国际主流媒体报道分析,发现冬奥口号的创制一直以来都在向世界传达“义利相兼”“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相契合的倡议理念。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倡议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下奥林匹克精神、办赛理念和奥运愿景的中国解读、中国诠释和中国表达。

关键词

冬奥会;口号;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国际传播;北京冬奥会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决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而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1]。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起伏难定,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接踵而至的挑战,不断分割着“地球村”的团结凝聚,也让世界范围内维护多边主义、共同应对挑战的呼声更加强烈。习近平同志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时曾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以冬奥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是全世界人类彼此依靠、开放包容、以“身体在场”体验“共同体”凝聚的舞台。2021年7月,国际奥委会表决通过将“更团结”写入奥林匹克宣言,这与北京冬奥会口号“一起向未来”所表达的“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守望相助、共创美好未来”之意涵不谋而合。奥运口号是奥运理念的高度总结,是凝聚世界共识、感召人类共同价值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之下,对历届冬奥会口号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冬奥理念变化、厘清冬奥会举办与国际格局的关系,为冬奥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参考。

1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视域下作为倡议的体育口号

1.1口号与体育口号

口号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载体,是“供口头呼喊的有纲领性和鼓动作用的简短句子”[3],其本身作为“理念”的外化表现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和动员意义[4]。从结构层面看,口号自身作为一种极具传播意义的语言符号和信息载体,需要在有限的字符内精准反映传播者的意图,具有结构工整、简明扼要的特征;从功能层面看,标语口号因其在动员环境中“反复出现”,给予受众感官全方位的感知,影响受者既有的知识框架和思想倾向,构筑新的情感联结与社会联系[5];从制定层面看,创设传播效果良好的口号需要契合大众群体的认知水平、易于识记且能够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6]。因此,这就要求着口号的创设需要在生动的语言框架基础上,融入时代禀赋和文化内涵。

体育口号是展现体育功能变化的重要载体,它作为体育理念的高度凝练,能给人以生动的意象[7],亦具有传播优秀体育文化和先进体育理念的作用。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口号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8]。冬奥口号既是冬奥会自身独有的文化标志,也是世界冰雪运动理念的共识性表达,具有如Burke所言,通过语言符号赋予意义,达到理解世界同一性的目的[9]

1.2作为“倡议”的奥运口号

“奥运口号”作为一种国际化的体育动员机制,是时代奥运理念的凝练,而“倡议”作为公共外交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定义为“行为者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和传播活动来影响国际环境,以促进国际公众心目中对特定政策、理念或者公共利益的理解与发展”[10],本质上也是一种国际动员。同时。“体育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种新形式,它一方面发挥着其他外交方式所不具备的“草根战略”作用[11],如中美“乒乓外交”、美古“棒球外交”等;另一方面,体育本身具有全球共通性,是发挥“软实力”外交作用的感知依凭,即“不管是何种血统、背景、宗教信仰和经济状况,都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团结到一起”[12]

因此,体育口号可以理解为一种倡议,冬奥口号也可以理解为主办国通过举办冬奥会,向世界发起奥运倡议、传达自身对奥运理念的理解以进行国际体育外交的过程。

1.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奥运口号作为“倡议”的合法性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13]。“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分享、合作、共赢、包容为理念内核,有学者提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价值观基础有四: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义利相兼的新型义利观、包容互鉴的新型文明观以及结伴不结盟的新型交往观[14]

究其根本,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产党宣言》中“自由人联合”思想中共同体性质的国际主义有同源之义,落脚于全人类价值的认同。从奥运的角度理解,“奥运五环”本就象征着五大洲的“联合”,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代表的奥运口号传达着全球公众处于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时空内,相互依赖、共同繁荣的愿景。因此,综合公共外交中“倡议”的作用机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冬奥口号作为倡议动员,具有如下合法性意义:

其一,冬奥口号作为倡议,在来源和内容层面具有高质量和高可信度。Chip Heath等人认为,公共外交中成功的“倡议”应是来源可信、内容简单具体、观点明确同时触及本质的。他们指出,最合适的倡议内容应具备一种受众“意想不到的”特质[15]。冬奥口号蕴含着全球层面的体育理念,具有世界性、权威性,同时亦结合了主办国本土文化的“特质”,保障了冬奥口号作为倡议的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

其二,冬奥口号作为倡议,依托具有“共通性”的体育赛事,更易形塑全球公众的情感认同。社交媒体时代,情感是“粘性”的倍增器,使得网络空间中的认同更具主观性。因此,贴近受众情感的倡议内容比纯逻辑性的说理更具传播效果。奥运口号的内容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结,与各奥运时代全球公民的个体生活相共鸣,这种共同体意识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的移情、赞许和共识凝聚。

其三,冬奥口号作为倡议,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下发展“伙伴关系”的现实要求。“伙伴关系”强调参与者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即“伙伴关系”之下的倡议是由参与者“共同创造”并发起的[16]。1978年,联合国在南非反对种族隔离运动中以纪念曼德拉六十岁生日为由,发起了“解放纳尔逊·曼德拉”的口号,它将民族国家联合到一起,在联合国内部形成了中心,发挥了伙伴关系的作用。放置于社交媒体时代,倡议的关键问题已经从“我用什么来说服他人”,转变为“我授权谁去说服他们”,这正与伙伴关系所强调的“赋权战略”不谋而合。冬奥口号经由民众征集,是举办国邀请世界各地“伙伴”共享盛事的倡议,因此说服者即是公众。而奥运会本就不仅是体育竞技中个体、群体的荣誉展演,它更被赋予了人类作为生命共同体挑战自我、永不放弃的意义指向[17]。奥运口号以体育为媒,透过全球公众的想象力,将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联结为境遇相似、休戚与共的“伙伴”,形塑了世界公民作为“共同体成员”意志和行为上“默认一致”[18]

2

国际环境与理念追溯:历届冬奥口号的关注点变化及核心意涵阐释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主题口号首次出现于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已有10届冬奥会的历史(如表1)。奥运口号不仅是奥运理念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凝练,也是对主办城市文化形象、社会历史和国际环境的整体认知。综合十届冬季奥运会口号,笔者发现,以1998年长野冬奥会为界,冬奥口号的表意呈现出:长野冬奥会之前,以“同一时空”为核心的主题倡议;长野冬奥会之后,以“Fire(火焰)”与“Passion(激情)”为核心的意义诠释。

2.1从卡尔加里到长野:齐聚“同一时空”的主题倡议

从文本表层阐释,“together”“party”表达了世界各地伙伴相聚的意涵,而“nature”看似意义不同,实则呈现的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环保”议题。除此之外,利勒哈默尔冬奥会首次在口号中使用人称代词“your”,蕴含邀请之意,亦是从“人”的维度对全球公众发出“相聚一方”之倡议。因此,第15-18届冬奥会的口号都隐喻着将全球人类置于同一时空的倡导。结合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背景,四届冬奥会口号中隐喻的“同一时空”之义可做出如下解读。

2.1.1地域时空:国际格局变迁与冬奥口号的去政治化

第15-18届冬奥会于苏联解体前后召开,隐喻着地域分立和敌视思维的弱化。《奥林匹克宪章》中,有五处提及politics及其相关的表述,大多持否定的意味[19],这说明国际奥委会拒斥政治介入奥运。不过,纵观历届奥运会,政治因素鲜有缺席。顾拜旦曾质疑“政府支持”是奥运会成功申办的条件,而政府在筹办奥运会时,不可避免的将政治利益带入奥运举办之中[20]。较为典型的案例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任美国总统卡特认为,1980年莫斯科获得奥运举办权是共产主义的一次胜利[21],美国若对其加以抵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苏联政府的国际形象。最终,莫斯科奥运会有多达65个国家和地区拒绝参加。而后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苏联也进行了报复性抵制,该届奥运会口号“play part in history(参与历史)”亦是对苏联抵制的回击[22]

相反地,第15-18届冬奥会口号中“party”“together”等词体现了一种“去政治化”的倡导。以朝韩两国为例,1984年,朝韩就奥运会事宜曾进行多次协商,却在苏联对洛杉矶奥运的强烈抵制中渐趋破产;而1991年的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朝韩两国组成联队参赛并夺冠,创造了美苏对峙弱化后体育外交的显著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口号的去政治化并不意味着政治因素的退场。其一,运动员离不开国家财政提供的训练条件和技术支持,因此奥运会在某种程度上已然成为综合国力的展现舞台;其二,奥运会的竞赛单元和各类仪式具有天然的民族性。本国选手取得成绩的消息经由社交媒体,在网络空间中转瞬形成以民族自豪感为承载的狂欢,部分深受狭隘民族主义影响的公众亦会在网络空间中宣判与本国存在历史纷争或意识形态对立国家选手的失败。虽然冬奥口号已去政治化,但政治因素的影响已演化为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极化纷争,将奥运转变为斗争工具,因此仍需警惕。

2.1.2历史时空: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和平发展”主题倡议的绵延

“和平”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古老话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和平”的理论探索中提出,和平是彻底消灭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达到各个国家和民族自由、民主、公平、合作的和平[23],是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倡导。

对于体育活动而言,“体育和平”的合法性建构主要有三点:其一,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性的“普世语言”,能够调动不同宗教和文化人群的共情,突破差异,化解障碍;其二,国际体育活动突破了地域的边界,形成人类共有的历史遗产;其三,体育建构了交往场所,包括运动员之间的交往和国家间交往,有助于关系建构,达成精神层面的共识。

对于奥运会而言,和平倡导是古希腊历史遗产的绵延。公元前884年,斯巴达城邦和伊利斯城邦签订了《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条约》的协议,自此“和平休战”成为奥运文明之传承: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开幕之际,北约与华约搁置争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波黑内战停火并提出“friends for life”的口号。纵观第15至18届冬奥会口号,一方面,口号中的关键语汇“together”“your heart”等表征了交往互动的倡议理念。如卢梭所言,人们在独立的条件下不足以构成和平状态或战争状态[24],因此交往和互动是达成和平状态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口号亦表征了如苏珊娜所言的“体育之第三场所”“flower”“party”等语汇将体育构筑的场所视为高于身份、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大客厅”[25],隐喻着和平、平等、凝聚的倡议理念。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的时代主题,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稳步推进,各国开展民主运动有了更充盈的空间,客观上要求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强调和平发展、协商合作,亦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倡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讲话中首次使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概念,强调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人类和平发展是一份崇高的事业[26]。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所趋,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之下奥运会的目标愿景。

2.1.3全球时空:体育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

体育全球化是伴随着“全球化”概念的多元性理解衍生出的概念。有学者提出,“体育全球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体育文化向全球范围扩张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体育文化的相互借鉴与渗透,从而实现全球体育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27]

从第15至18届冬奥会口号“凝聚”之意的倡导可以看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重新加入到奥运赛事之中,奥运会无疑成为推动体育全球化的重要介质。结合体育全球化的影响,我们可以窥见其中蕴藏的两面性。其一,奥运加持之下,体育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在赛事中凝聚了公平、团结的观念,凸显全球共享、全球共担的意涵;其二,体育全球化亦促进了体育体制的国际化,这种国际化伴随着弱势与强势的分层,造成了民族国家体育体制与国际体制的冲突与融合。部分经济条件欠佳的国家为了避免自身的“合法性危机”,需要承担国际制度运行和争夺体育话语权的成本,亦造成了诸如“兴奋剂”等异化行为的产生。

因此,冬奥口号间接传达的体育全球化理念,一方面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时空中面向全人类,倡导共同体的联结与凝聚;另一方面也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主义情怀,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要更加注重构成共同体的每个部分的实际,注重共同体成员的道德联系和人民福祉,避免乌托邦式愿景下个体间潜在的“脱嵌”风险。

2.2从盐湖城到平昌:“火焰”与“激情”诠释的冬奥倡议

从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到第23届平昌冬奥会,奥运口号中的意象相较于前期更具共性特征。从英文文本看,“fire(火焰)”直接出现于盐湖城冬奥会的口号,而“passion(激情)”作为出现次数最多的词汇,分别出现于都灵冬奥会和平昌冬奥会。从文本背后的意义看,都灵冬奥会的“Passion lives here”官方翻译为“激情在这里燃烧”,温哥华冬奥会的“With Glowing Hearts”译为“用炽热的心”,索契冬奥会的“Hot Cool Yours”则译为“激情冰火属于你”。因此,这一阶段的冬奥口号呈现出以“火焰”与“激情”为核心的主题倡导。

2.2.1“火焰”:人类仪式溯源与正义、光明、共繁荣的梦想

作为一种文明象征,火是人类将自然物转化为人为之物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作为一种物质象征,火以其“元工具性”表征了原始人类身体的延伸,即人类进行改造自然运动的物质基础。因此火焰象征“人类文明”的诞生。基于此,火焰与体育和冬奥的关系有二:

首先,火焰作为人类仪式活动的象征,与身体运动和奥运仪式相关联。人类古代祭天祭祖、围猎充饥、族群集会等重要仪式活动均需“围火而席”。人们通过围绕火焰产生肢体运动,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为他者记忆[28],将火的物质意涵转译至精神感知和文化符码。冬奥会作为重大的全球性体育仪式,以“奥运圣火”的点燃为标志,象征着奥运崇高的权威。因此火焰作为重要的奥运意象首先包含着人类文明的繁荣、体育运动的生发以及人类神圣仪式三重隐喻。

其次,火焰作为一种自然符码,是对纯净、正义和进步的倡导。火焰的本质是燃烧,即抵御一切杂质的入侵。因此,圣火之纯净,象征着人类精神和体育理念的纯净,即追求公平正义、崇尚光明。同时,冰雪中竞技是人类驯服自然的又一突破,以火焰的温度融化冰雪,亦彰显冬奥精神中克服苦难、挑战自我的理念,是对人类追求进步、繁荣文明的积极倡议。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盐湖城冬奥会曾陷入申办丑闻,且距召开不到一年之时9/11事件轰然而至,因此该届冬奥会以“Light the Fire within(点燃心中之火)”的口号自我辩护,其中,组委会以“火焰”隐喻的正义与希望,意在抗击流言、重塑公共形象。

2.2.2“激情”:主办城市传播冬奥理念和国家形象之中介

冰雪运动因冰雪的物理特性,赋予运动更具速度性的特征,多以“竞速”为评判标准。速度型的体育竞技更具冲击力,更易调动感官,因此激情是冰雪运动本身具有的特质。冬奥口号中的“激情”在此基础上注入了举办国的申办理念和国家形象传播的意图。

都灵冬奥会口号中直接使用“passion”一词,象征着意大利作为三次举办冬奥的国家,对冰雪运动的热爱;温哥华冬奥会口号With Glowing Hearts(用炽热的心)则源于加拿大国歌的一句歌词,代表着加拿大人的热情以及运动员胜利后的激动心情[29];而平昌冬奥会口号“passion connected(激情平昌、和谐世界)”中的“激情”则有着国际主义风格,即全世界因冬奥的激情彼此联结。此处的“connected”亦包含了科技的隐喻,科技让世界互联,让全球范围内的更多人共享冰雪激情,而韩国以新技术和先进生产力闻名全球,展现了举办国的国家形象标识。

3

国际阐释与国际共识:历届冬奥口号传播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倡议

冬奥会口号作为一种全球性动员的倡议,其最终的价值归宿是通过各类传播渠道,形塑国际公众对冬奥理念和倡议目标的理解。因此,相较于口号的“生产”,口号的“传播”更为重要。本节通过选取代表性的冬奥口号,结合国际媒体的相关报道,以探究冬奥口号之于国际公众的理解。

3.1“义利相兼”的倡议:以长野冬奥会口号为例

长野冬奥会举办于日本二战后的经济衰退期,耗资190亿美元。从国内背景来看,冬奥会举办前的几年中,经济衰退伴随着环保主义者发起的“反奥运游行”时有出现;从国际背景来看,彼时国际社会仍受中东潜在军事行动威胁。在内外双重担忧的背景下,长野冬奥会的口号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Coexistence with the nature(与自然共存),二是“From around the world,to flower as one(让世界凝成一朵花)”。

首先,关于“Coexistence with the nature”的报道主要来源于日本本国媒体,大部分篇幅主要围绕“男子速降赛道起点问题”引发的环保争议展开。赛道起点引发的争议起始于长野冬奥组委会以1972年札幌冬奥会赛后环境复原的问题为由,拒绝了国际滑雪联合会将跑道设于1 820米高度的要求,并指出建设此高度的跑道会破坏国家保护区的土地。除此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关于口号的报道围绕“高科技与绿色奥运的应用”展开,聚焦于环保材料的介绍。如《日经周刊》(The Nikkei Weekly)在1998年2月的报道中展示了长野冬奥会使用可回收材料工作服、低碳排放车以及由长野县特产“苹果”制成的苹果果浆环保纸盘[30]。因此,关于“Coexistence with the nature”的报道从赛事筹办和运行服务的层面向国际公众传达了“与自然共处”的倡议理念,侧面回击了由环保主义者组成的“反奥运组织”的抗议。

其次,关于口号“From around the world,to flower as one”的报道多来源于他国媒体,主要围绕开幕式和“绿色奥运”的倡议理念展开。长野申奥前夕,诗歌《生命之花(flower of life)》在日本广为流传。“花”在诗中象征颜色、生命和真爱。日本奥委会受到此诗的启发,把“花”用于口号,并赋予“团结”的含义,表达了长野团结全世界人民的愿望[31]。媒体报道围绕开幕式会场的“樱花外观”、口号的呈现场景、以及环保细节展开,如《多伦多星报》称“开幕式最后放飞的和平鸽形状气球是由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反映了提倡世界和平、环境保护的理念”[32]。这样的理念在世界公众的认知中形成了更多关于长野冬奥会“义”的感知,同时也保障了“利”的可达。

我们可以透过长野冬奥会两个口号的相关报道发现,无论是报道中呈现的“跑道纠纷”“环保科技”还是“开幕式细节”,都在“绿色奥运”的核心理念基础上展现了长野冬奥会将本国利益与全球利益结合的价值观传达。绿色奥运在科技、建设和服务中的运用,不仅提升了日本相关产业在全球的知名度,也向世界传达了与自然共存、全世界共繁荣的价值理念,是“义利相兼”之举。《Salt Lake Tribune(Utah)(盐湖城论坛报)》在1998年2月的一篇报道中,借由长野冬奥会的环保建设经验,反思了下一届盐湖城冬奥会面临的城市清洁、滑雪场地选址等环保争议问题。可见,长野冬奥口号的环保主题倡议引发了国际社会以及奥组委的足够重视,环保理念也在之后的冬奥会中得以绵延。

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打造的是“利本国”和“利他国”相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奉行将本国利益与他国以及全球利益融为一体的观念和政策[3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义利观”强调的是不能重利轻义,只考虑本国实际利益;同时也不能不顾本国利益,本国牺牲,他国受益。这样的价值观可以在长野冬奥会的口号和倡议实践中窥见一斑,也确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在诸如冬奥会等许多重大国际场合中不断得到体现。

3.2“命运与共”的倡议:以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口号为例

国内既有研究在论及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的口号时,大多以中文网站的总结为准,认为该届冬奥会的口号为“To Build Unprotect a Better Planet Earth(建设一个更好的地球)”,并未进行合法性溯源。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的口号一直存有争议,维基百科收录的口号为“Fire in your heart(你心中之火)”,与该届冬奥主题曲的曲名完全一致。笔者通过溯源与该届冬奥口号相关的国际媒体报道发现,该届奥运会的口号应当勘误为“We will do it(我们一定会做到)”,且关于“We will do it”的报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报道是关于该届奥运口号选择过程的报道;另一类报道则是基于“We will do it”对该届冬奥“反战”与“环保”的核心主题进行阐释。

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经历了较为波折的口号选择过程。该届冬奥的组委会首先选择的口号是“Games for Life”,但是组委会无法满足口号的创作者6.75万美元的创意价格而选择放弃。随后,主办方宣布了另一个口号“They Said It Couldn’t Be Done. But We’ll Do It”。此口号较为冗长,且有“主办方可能没有能力办好”的隐喻,因此该口号被缩减为“We will do it”。

虽然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口号的争议不断,但“We will do it”的口号在本届冬奥会中得到了充分诠释。

首先,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开辟了“环保”新领域,“We will do it”体现在“小城市”成功举办冬奥的先例。利勒哈默尔是一个仅有2.6万人口、以冬季美景闻名世界的“古雅山城”。在冰雪美景之下,利勒哈默尔奥组委摒弃历届冬奥建设“巨大场馆”的做法,以5倍的成本使用天然材料,启动区域回收计划,并规定所有建成项目都必须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环保理念”在该届冬奥会仅是开端,在四年后的长野冬奥会中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体现,前文有所论及。

其次,“We will do it”还体现在“命运与共”理念的倡导。1992年,波斯尼亚的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继而与塞尔维亚于10年前萨拉热窝冬奥会滑雪比赛的山坡之上开战,速滑和花样滑冰场地变成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营地,萨拉热窝奥林匹克博物馆在战争中被炸毁。1994年是萨拉热窝冬奥会十周年,在“We will do it ”的倡议之下,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的闭幕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和平反战、命运与共”的倡导。洛杉矶时报1994年2月28日报道,“当奥运圣火熄灭时,体育场内的4万名观众打开手电筒,向饱受战争摧残的萨拉热窝和全世界发出无声的和平呼吁”,当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落下帷幕之时,萨马兰奇说道“萨拉热窝没有被遗忘。”[34]

因此,利勒哈默尔冬奥会通过实际行动,将“We will do it”进行了诠释:奥运“共享”、环保“共担”、和平“共倡”,核心是“命运与共”,这也是最早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内涵的冬奥会口号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是国际体系层次的“命运与共”,即强调超越民族、宗教等差异之上的全人类价值认同,兼具国际主义情怀。在举办冬奥会的过程中,国际社会所有行为体(国家、民族、个人)的独立性与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共生性联结,形成互联互通的体系结构[35],“利益相融、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3.3“开放包容”的倡议:以俄罗斯索契冬奥会口号为例

索契冬奥会的口号“Hot Cool Yours”译为“激情冰火属于你”,颇有积极拥抱世界、共享激情冰雪之意。但是,国际媒体关于“Hot Cool Yours”的报道却呈现两极化分布。

积极的报道主要围绕奥运口号与奥运举办实况的“契合”程度,消极的报道主要围绕外界对口号含义理解的困惑和由口号引申出的筹备状况质疑。积极的观点如法新社指出,“随着冬奥会顺利举办,俄罗斯向世界展示了一张开放的面孔,与口号中传达的更为贴切”;消极的观点数量相对较多,一方面,口号的用词被指称具有随意性。《今日美国》认为,“Hot Cool Yours”口号听起来更像是专辑名,或者像是“麦当劳80年代失败产品McDLT的营销活动宣传语”[36];另一方面,部分媒体借助口号讨论冬奥城市筹备。如《体育画报》的记者Cazeneuv写道:“奥运城市的公交车虽喷上了‘Hot Cool Yours’的口号,但住宿条件不甚理想,酒店客人在房间里发现了流浪狗,水龙头有污水滴落。”

索契冬奥会是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首次承办奥运赛事,而索契由于处于格鲁吉亚和两个争议地区的临近地带,不安定因素成为举办冬奥的主要担忧。2013年初,自称“高加索酋长国”首领的车臣反叛者乌马罗夫发布视频,号召其支持者对索契冬奥会发动袭击。因此,索契冬奥会的安保费用耗资近30亿美元,创奥运史上之最。《时代》周刊曾以“俄罗斯安保计划或扼杀奥运精神”为题发表文章,指出索契冬奥会对城市和周边地区的限制前所未有。在各类主题的消极报道之下,索契冬奥会在国际舆论场中成为“问题奥运会”。

笔者认为,战争隐患之外,外界对索契冬奥会给予“政治观视”和“两极评判”的原因不能排除世界对俄罗斯刻板印象的形塑,而这也正是俄罗斯通过冬奥会力图改变的。在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上,导演康斯坦丁·恩斯特谈到,“希望索契冬奥会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俄罗斯,俄罗斯人没有受到数十年冷战宣传的玷污。”[37]“Hot Cool Yours”,不仅倡导世界公众怀着开放包容的态度走到一起,享受冬奥冰雪盛宴;更倡导世界能够通过冬奥会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俄罗斯。根据官方解释,“Hot Cool Yours”中的三个词涵盖了俄罗斯的多重特征。首先,“Hot” “Cool”的俄语原词分别为“zharkie(温暖的、激烈的)”和“zimniye(冬天的)”,其第一层含义是“寒冷”的冬奥会将在南部温暖的城市索契举办,有“冷热并存”之意;第二层含义是激烈的竞争、人们心中的热情以及俄罗斯在世界中的形象。索奥主席称,“cool不仅意味着冬奥会将会很“cool”,也代表俄罗斯严肃但好客的形象,yours则意味着这是每个人的、每个国家的冬奥会,正是奥运将怀揣多样性的我们团结在一起[38]

奥运是消除差异、抛弃偏见,全人类齐聚的盛会。日本曾在申奥时援引顾拜旦的名言“圣火的质量不是征服,而是自强自立的奋斗”隐喻自身作为二战发动国的反思。索契则通过口号发出“开放包容”的倡议,希望世界看到焕然一新的俄罗斯,共享人类文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提出“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奥运倡导并践行的“开放包容”精神,将助推人类社会构建和平、进步、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总体而言,历届冬奥口号体现了各个举办国及城市根据国际环境、国内现状以及自身对冬奥本土化理解的异同,向世界传达了义利相兼、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倡议。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窥见,从上个世纪末至今,冬奥口号从未离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内核。

4

“一起向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双奥之城”的时代倡议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需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由此,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倡议不仅是“共享办奥”“开放办奥”的理念彰显,更向世界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求。

首先,“一起向未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下奥运精神的中国解读。“一起向未来”展现了人类作为共同体面对挑战时齐心协力、战胜困难、共创未来的姿态。这里的“一起”与新加入奥林匹克格言的“更团结”相契合。“更快、更高、更强”的指涉主体并不明确,而“更团结”将格言主体的指涉抽离个体,导向整体。一方面,中国在国际舞台中始终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倡导和平发展、团结一致,“一起向未来”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另一方面,北京将成为世界上首个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城市”,“一起向未来”的口号与2008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口号中的倡议一脉相承,即中国愿同世界一起创造一个普惠全人类的“共同空间”,而口号中“一起”的倡议理念相较于2008年奥运会的口号更具号召力,体现了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态度和决心。

其次,“一起向未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下办赛理念的中国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我们有信心在各方积极支持和参与下,克服疫情影响,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简约、安全、精彩”不仅是“绿色奥运”的理念要求,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下中国办赛理念的创新。首先,“简约”强调了办节俭和干净并重的盛会[39]。其一,如习总书记所言,赛区建设要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40],将体育设施的冰雪魅力和自然景观的生态之美和谐相融;其二,北京冬奥会的筹办精简非必要环节、杜绝腐败,“让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像冰雪一样纯洁干净。”[41]其次,“安全”不仅强调了赛时运行安全,还强调了对极端事件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严格把控,需要加强对突发事件的未雨绸缪;在公共卫生安全防护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习总书记强调“我国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还很大,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42]再次,“精彩”则是履行申奥办奥的国际承诺,体现中国的国际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办赛时融入民族文化,举办有中国特色的冬奥。“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在传承往届奥运理念的基础上,体现了“一起向未来”倡议下中国是如何结合国际现实、推动冬奥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一起向未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下奥运愿景的中国表达。带动“3亿人上冰雪”是中国2015年申奥时提出的愿景。冬奥会的目标之一就是普及冰雪运动,而在普及冰雪运动的同时,冰雪运动的规范普及同等重要。因此,回答“如何保障‘3亿人上冰雪’”是愿景走向现实的关键。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6 000亿元,冰雪事业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我国已掌握先进的冰雪赛事技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随着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世界冰雪运动的历史将以北京冬奥会作为分线。”[43]“3亿人上冰雪”的冬奥愿景与“一起向未来”的倡议高度契合,即通过此目标带动“世界上冰雪”,倡导全世界的冰雪爱好者超越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局限,齐聚北京共享冰雪激情,冰雪运动不仅成为一种时尚,更成为人类共有价值理念的绽放。

5

结语

通过官方解读和媒体报道,冬奥口号中传达的价值理念得以被全球公众理解,但却鲜有个体关注口号背后凝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隐喻及其与该届冬奥会运行、筹办中诸多侧面的关联。冬奥口号作为全球性的体育倡议,从出现在人们视野之始,就传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与号召。冬奥会在上个世纪末抒发“同一时空”的共同体倡议之时,世界尚处于国际纷争与经济危机并存的背景之下,而后的二十一世纪初期,随着9/11事件之后国际局势的相对稳定,冬奥口号更多关注的是冰雪运动自身的魅力和意蕴。如今,随着“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冬奥倡议从“一起向未来”重新出发。人类社会从古希腊城邦共同体发展而来,如今更需作为共同体,理解人类文明的正义法则与价值共性,与彼此“共生”。这是奥林匹克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国际社会的倡议,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略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22北京冬奥会冰雪运动普及和发展对策研究”(17ZDA328)。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